您好,欢迎来到364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64分类目录 » 网站目录 » 文化教育 » 大学 » 国内高校

“国内高校”网站目录

“国内高校”网站目录

  •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

    宿迁学院校园网即宿迁学院论坛的门户宿迁学院,宿迁学院官方网站,是宿院校友全力打造的非官方网站,主页可以查询宿迁学院教务处的信息,是专门为宿迁学院校友打造的信息交流平台. 网站百科: 历史沿革/宿迁学院 2000年,宿迁师范学校(1956年建立)、宿迁教师进修学校(1987年建立)、沭阳师范学校(1920年建立)组建徐州师范大学宿迁分校。2000年,*矿业大学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建立。2002年,筹办宿迁学院,宿迁学院(筹)与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筹)合署。宿迁采取\"省市共建,八校联建,公办民营,高层推进\"的办学机制创办宿迁学院,招生层次包含本科专科。同年6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将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筹)与徐州师范大学宿迁分校合并组建宿迁学院(宿迁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函同意建立宿迁学院。 办学条件/宿迁学院 院系专业本科专业均由各联建高校安排招生计划,按联建高校的教学计划实施教学。 学院 联建学校 专业名称 1系 苏州大学 法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广告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系 扬州大学 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文秘)、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3系 江苏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材料加工) 4系 南京工业大学 建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 5系 徐州师范大学 英语(师范)、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美术学(师范) 6系 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7系 南京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机械制造) 8系 宿迁学院自办 软件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自动化 师资力量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宿迁学院有专任教师722人,教授、副教授占37.5%,博士、硕士占78.1%。王纯磊、朱方之、李斌、高剑森、傅小明王志超、乔燕、孙小荣、杨艳石、杨殿闯、赵士银、晁成林、秦小丽、崔磊黄骏 教学建设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000馀万元,建成实验中心5个、独立实验室6个、其他各类实验室77个,校外实习基地57个。拥有7个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及一批学院精品课程,以及一个学院与美国ALTERA公司联合共建EDA/SOPC实验教学中心。院级特色专业:法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英语师范、市场营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院级精品课程:现代文学、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工程测量、工笔花鸟画、经济法、数控编程与CAM。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自动化实验中心2006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院1名学生获特等奖,2名学生获一等奖,36名学生获二、三等奖,学院获优秀组织奖;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学院学子的参赛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在江苏省高等学校非理科专业第八届高等数学竞赛中,学院各等次获奖人数均居全省同类院校*位。2007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在江苏省第二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中,学院总成绩位于全省本科高校第七名,荣获优秀学校奖,有3名同学获二等奖,16位同学获三等奖,53位同学获优秀奖。在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中,学院机电工程系学子的VR展示平台和ZTC-111多功能小车荣获二等奖。2008年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亚军)。在江苏省首届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中,学院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5名。2009年,在第十届\"广茂达\"杯*智能机器人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荣获江苏省三等奖。2009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学院获得团体三等奖和个人三等奖。2010年,在第十七届国际机器人灭火大赛上,学院代表队以606.205的得分成为大学组亚军,斩获银牌。*代表团在本届大赛上获得了全球机器人灭火比赛的历史*成绩。在江苏省高校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中,学院代表队荣获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类作品三等奖。 对外合作跟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宿迁学院与美、德、意、加、韩等5个国家的8所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与美国席勒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的工商企业管理和会计两个专科专业于2007年成功举办,顺利开班。 学术科研/宿迁学院 科研成果学院的\"无线网ZigBee+移动4G城市智慧路灯控制技术\"荣获宿迁市2014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是宿迁学院教师主导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此奖项。2014年院科研基金立项项目一览表 课题名称 团队成员 苏北地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杨殿闯、夏长宝、嵇正龙等 项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常志伟、程芳银、程薇等 宿迁市产业转型升级及其路径研究 李明建、唐献玲、王敏等 民办高校运行机制探索与研究-以宿迁学院为例 徐权、施正荣、张丽娜等 基于北斗智能无线移动终端的开发与应用 王志超、史洪玮、汤亮等 制备高性能硬质合金新方法的研究 傅小明、张俊孙、虎等 剪力墙装配式连接节点配套技术研究 盛超、王振波、朱方之等 六轴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卡研制 刘莉、兰斌、刘洁等 高精度大气参数组合探测单元研究 高磊、马英辉、孙延永等 科研平台根据2015月3月学校官网,学校拥有一个应用机器人研究所以及与美国ALTERA公司联合共建实验室。 学术资源截至2011年9月13日,宿迁学院馆藏纸质图书达136.6万馀册,2013年征订期刊2009种、报纸208种,各类电子图书125万馀种、电子期刊2万馀种。图书馆开通使用*知网(CNKI)、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信息资源)、读秀知识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九羽数字图书馆、龙源期刊、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EBSCO-host数据库、Springerlink数据库和《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软件通(计算机技能自助式网络视频学习系统)等数据库,建成了宿迁学院图书馆非书资源管理平台。 校园文化/宿迁学院 求实,创新,奉献,团结求实:是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扎实、踏实的作风和学风。创新: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奉献: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团结: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校徽由一个S组成,是宿字的首字母。圆圈内八颗星象征宿迁学院是由八校援建。 学术资源/宿迁学院 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宿迁学院馆藏图书100馀万册。 学校领导/宿迁学院 职务 名字 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闵铁军 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顾晓虎 副院长 王宝安 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副院长、院长办公室主任 副院长 孙其松 熊建文 施正荣 宋其香 (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 学校荣誉/宿迁学院 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荣获“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先进单位”、“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等称号,学院大学生艺术团荣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团”称号。

    www.sqxy.net - 2022-06-08 - 收藏
  • 长春计算机培训

    长春计算机培训

    长春学计算机学校从业十年师资雄厚,优学府计算机作为专业的长春计算机学校和长春电脑培训学校,提供长春电脑培训,长春计算机培训,优学府IT培训是您学习电脑技术提升学历高薪就业的好选择.

    www.ccxinkezhan.com - 2022-06-08 - 收藏
  • 免费教育资源网

    免费教育资源网

    免费教育资源网免费教育资源网,免费教育资源网官方网站 免费教育资源网为您提供免费课件,免费教案,免费试卷,免费提供中学教学资源下载服务。注册即可下载,绝不收费!

    www.ttshopping.net - 2022-05-29 - 收藏
  • 5184广东考试服务网

    5184广东考试服务网

    广东5184教育成人学历服务网

    www.5184pass.com - 2022-05-25 - 收藏
  • 嘉兴市人事考试办公室唯一官方网站

    嘉兴市人事考试办公室唯一官方网站

    嘉兴市继续教育中心,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社会目的,为嘉兴的各个考试、培训、教育、管理、咨询、信息等机构“搭建考试培训信息平台。

    www.jxkp.com - 2022-05-24 - 收藏
  •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 网站百科: 机构简介/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是在1957年成立的粮食部科学研究院和粮食部设计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建院已50周年。目前,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是粮食行业*一家*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谷物化学、油脂化学、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流通技术、储藏保鲜技术、品质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等。  院内设3个行政管理职能处室、5个研究室、院属2家国有独资科技型企业、 1家物业公司。   五十多年来,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为新中国粮油加工及储运产业体系和产品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大量基础性技术工作,确保了短缺经济时代对减少粮油损失、提高产品出品率的时代特殊要求,并承担了中国政府向马里、苏丹、越南等国提供碾米厂和植物油厂的技术援助项目。上世纪70年代承担了全国碾米、制粉、制油及仓储工艺设备的选、定型任务,为国产设备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做了大量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致力于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服务,为该国粮食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的装备技术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设计了300余家粮食加工厂、研发新型粮食加工设备50台(套);设计植物油加工精炼厂30多个。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为该国粮食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以来,在国家利用300多亿元国债投资建设的1000亿斤仓容中央储备粮库建设中,该院就承担了其中将近四分之一的180个国库工程设计任务。在新型粮库的设计中广泛采用了粮情测控、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等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地保障了中央储备粮的安全。该院牵头设计的中央储备粮库标准图纸荣获国家建设部标准设计金奖。  ——该院共承担了国家各类研究课题200余项,为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改善该国人民的食品营养结构,确保食品卫生安全提供了大批新技术和新产品,荣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60余项。  ——该院主持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00余项,为粮食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规范。  2003年以来,该院在科技部和国家粮食局的指导下,完成了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顺利实现了向公益性科研机构的转型。  为适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该院经过近几年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人员结构得到改善和优化。科研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近一半,其中博士学位占5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50%以上。特别是不同专业、多种学科人才的交叉引进和交流,有效的开阔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大幅度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该国粮食行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院五、六十年代建设的办公大楼、旧的实验室和研究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的差距。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国家粮食局领导多次实地考察后,该院新的科研楼从2004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2006年10 月 27 日完成所有工程和调试设备,通过北京市质检站竣工验收。从破土动工到建成用了两年半时间。  新科研楼位于西城区百万庄大街11号,总建筑面积29445 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45.3米,地上13层, 地下2层,主要功能为科研、办公、评审及会议。  新的科研大楼配置的实验室,与旧的实验室相比条件大为改善。  ——实验室面积由10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平方米,包括:10个实验室附属设施,17个大型仪器实验室,18个专业实验室。  ——仪器由20台套、价值300万元,增加到50台套、价值3 000万元。  ——各种附属设施可以满足科研的不同需要。  在新的实验室中,大多数仪器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为该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和工具。  ——先进的人工气候室和人工气候培养箱,可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成分和浓度,能模拟自然界的各种气象条件,应用于粮食储藏、昆虫各种生理生态指标的长期观测与研究。现用于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S-3000N扫描电镜,放大倍率从五倍到三十万倍,可以清晰的分辨粮食、昆虫等的细微结构。现用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研究项目的课题。  ——离子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较新一代高性能外置离子阱气质联用仪。主要用于粮油食品有害物质如农药、霉菌毒素的分析,特别是复杂基质中的样品分析。  专业实验室配置合理,专业涵盖较广,可以从事粮食科研大多数方向的需要。体现了学科的独立和交叉,为该院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该院在北京近郊昌平区的研究中试基地,建有近两万平方米的粮油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粮食储藏、食品营养与安全中试研究实验室。  目前该院的各个实验室承担和参与的*科技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等17个课题,是该院建院以来科研任务最饱满的时期之一。  同时,该院还为各地粮食部门和企业开展了一批横向科研项目,有力地带动了行业科技的发展。  该院的对外科技交流不断扩大,在国际同行内的影响力逐步提升。  在全国科技大会,特别是国家粮食局科技大会召开以后,该院正以崭新的面貌,乘科技体制改革之东风,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和开放的粮油科技研究平台,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粮食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该院培养和引进的高学历、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已经逐步成为该院科研技术各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该们将依托该院的实验室装备和重大科研项目,加大力度聚集和培养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正在建设中的中试基地实验室将使该院的科研能力如虎添翼。  ——180系列粮食储藏中试实验室,是世界独有的科研设施,将有力拓展该国的粮食储藏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显著提高该国粮食储藏科技水平。将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的重大科技项目服务。  ——5吨生物发酵实验室的建成将大力提升新发酵新能源、新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新技术的推广转化。  ——粮食营养实验室以及其配套的400平方米、SPF级动物房,对于粮油饲料营养与免疫、基因、环境等的互作及其调控机理的研究,对人类营养健康等方面研究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该院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局的正确领导、国家各个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期待。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该院将把握住科技创新的大好时机,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新的贡献,回报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历史沿革/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一九五七年一月经国家建委批准粮食部分别成立粮食部科学研究所和粮食部设计院。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粮食部设计院、粮食部科学研究所合并为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  一九七二年在商业部设计院内设粮油设计室。  一九七九年商业部、粮食部分开,在商业部设计院粮油设计室基础上筹备并于一九八〇年三月恢复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  一九八二年八月,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部合并后新的商业部决定,并经国家科委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批准,以原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为主组建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同时以商业部粮食设计院名义对外。  一九九四年一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商业部、物资部,组建国内贸易部。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商业部粮食设计院)更名为国内贸易部科学研究院(国内贸易部北京设计院)。  一九九八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国内贸易部,成立了国家贸易局,科学技术部和国家经贸委[国科发政字(1999)197号]文将我院划转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粮食储备局于1991年4月组建)所属。  一九九九年六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国内贸易部科学研究院(国内贸易部北京设计院)更名为国家粮食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储备局设计院)。  二〇〇一年四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国家粮食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更名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历任院长/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1957年-1960年 粮食部设计院:院长王化文  1960年-1964年 粮食部科学研究所、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朱竟之  1964年-1970年 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何建平  1980年-1982年 粮食部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张雨霖(兼)  1982年-1989年 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商业部粮食设计院):院长巴溥  1989年-1991年3月 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商业部粮食设计院):院长寿祖庚  1991年3月-1995年11月 商业部科学研究院(商业部粮食设计院)、国内贸易部科学研究院(国内贸易部北京设计院):院长刘成林  1995年11月- 2010年12月 国内贸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院长赵小津 现任领导/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院 长:杜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副院长:程亨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副院长:刘荣华  副院长:任保中(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副院长:翟江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总工程师:李福君 发展回顾/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 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增加  2000年以来,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共承担国家和部门各类科研课题37项,其中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1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课题4项、国家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和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课题11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课题1项、国家科技发展软科学研究课题1项,还承担了制修订国家标准项目15项。近年来,还承担了一些国家和行业急需的基础性、公益性以及应用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粮科院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增强了对粮油行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粮科院承担国家及行业重大科技项目获得的经费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几年来共获得经费约1600万元。科技成果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我国粮油储藏加工重要科技基础标准研究”是国家科技部下达的一项重大科技任务,由粮科院牵头组织实施。该项目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粮食生产、流通、市场监管等对科技基础标准的需要,增强我国粮食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技术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功能因子作用机理、分类及其标准研究”是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点项目,由粮科院主持。该项目研究内容包括:五大类(蛋白质类、粮类、脂类、色素类和黄酮类)食品功能因子的结构、作用机理的共性规律研究;品功能因子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功效评价方法研究;五大类具有代表性的十多种食品功能因子的检测方法与技术的研究;系统、科学的食品功能因子分类方法的研究。  “我国储粮真菌毒素污染防控与削减技术研究”是粮科院承担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该项目研究我国粮食储藏中的真菌毒素污染综合防控策略、污染物削减处理技术,以及开展真菌毒素经削减技术处理后对粮食品质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粮食国内外贸易具有积极的意义。  “食用油脂质量安全保障研究”是粮科院承担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该课题研究食用油脂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安全食用指标、加工工艺、储存条件以及包装材料的相互关系;不同的加工工艺、储存条件以及包装材料对食用油脂的安全食用指标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国民对食用油脂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由于油脂氧代劣变引起的疾病。  “谷物冷却机与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研究”是粮科院根据粮食行业需要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该项目经历了从样机研制到产业化的过程,已生产产品160余台,销售收入8500万元。主要应用在粮库、米厂、油厂等玉米、稻谷、油料的低温储存。经国家压缩机制冷设备检测中心试验和检测,60%产品性能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粮仓降温效果和设备实际运行效率都明显优于国外同类设备,对促进绿色储粮,减少药物熏蒸,改善储粮品质,减少储粮损失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成果、专利、论文呈增长趋势  近些年来,粮科院已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13项,完成标准修订、制定计划项目5项,获得国家专利7项,另有2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中;发表的学术论文80多篇。获得的专利为:冷风机的进风口(专利号:00231251、4),谷物冷却机的散热结构(专利号:00208955、6),清仓机用驱动装置(专利号:01224832、0),清仓机(专利号:01224831、2)移动式料机的转动机构(专利号:01260308、2),粉质仪的测力装置(专利号:01267466、2),拉伸仪的测力装置(专利号:02205034、5)  科技产业和成果转化取得进步  由粮科院研制、开发的粉质仪和拉伸仪,在粮食行业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其优良的性能和相对低的价格,受到国内科研单位、院校、质检部门和粮食、食品生产单位的普遍欢迎。两年来已生产销售了50多台(其中粉质仪30台,拉伸仪20台),销售收入750万元;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子课题“饲料谷物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已通过验收,并已在湖南、吉林等主产地的饲料工业及畜牧业中得到了产业化应用,达到工业化生产年50万吨的规模;国家重点新产口计划项目“改进制油工艺生产新型高效低毒饲用棉籽粕”,已在湖南、河南等省的多个油厂推广应用,棉籽粕蛋白从38%—40%提高到46%—48%以上,已在河南、广西、湖南等省推广应用20万吨以上。为国家粮库建设服务  1998—2003年国家建设了大批粮库,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作为国家粮食局的直属科研设计单位,把主要科技力量和工作精力都投入到粮库建设的工作中,在国家粮食局建库领导小组指导下,粮科院作为中央属5家科研设计单位的牵头单位,完成了全国粮库通用图编制工作,广泛用于国家储备粮库的建设中。以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表明粮科院对粮油行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粮科院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和合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2002年8月,组织了“中美小麦品质研讨会”,就中美两国小麦品质研究较新进展进行交流和研讨。2003年9月,应邀对法国小麦协会,法国ARVALIS植物研究院和意大利农业部粮食研究中心进行了学术考察。  2003年11月,邀请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的专家就日本稻谷、小麦的加工和储藏等研究进行了学术交流。2004年5月邀请了澳大利亚面包研究所的专家就澳大利亚小麦品质研究以及东方面制食品品质研究情况进行了学术交流。  2004年10月,邀请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小麦品质研究实验室的专家就美国农业部小麦品质检验体系、小麦实验制面粉、面包实验室烘焙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对粮科院进行了实验室操作指导。2004年11月,应邀到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机构小麦品质研究实验室、美国烘焙研究所等进行谷物科学研究的学术培训和考察。2005年8月,邀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代表团访问粮科院,进行了学术交流,讨论了进一步合作事宜。2005年10月,粮科院派人代表中国赴阿根廷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年会。2005年10月,级成了“粮油深加工生物技术”赴美国考察团,对美国生物技术在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储粮害虫及有害霉菌生物防治新技术、粮油深加工实验室的装备与设计、储粮有害生物防控研究实验室的装备与设计等进行考察学习。2005年11月,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共同举办粮食储藏生态系统学术研讨会,并与加方讨论进一步的合作事宜。

    www.chinagrain.org - 2022-05-13 - 收藏
  •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网站百科: 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法学院 1898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当年即开设法律学课程。1904年,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开中国近现代大学法律专门教育之先河。1919年,北京大学法律学门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其时,名家治学,教授治校,育人报国,盛象空前。1927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并入北京法政大学。1929年,复设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30年,改北京大学法律系为北京大学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1938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并入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设法律、政治、社会、商学等系。1946年,复设北京大学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学院并入北京政法学院。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复设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设教研室。1972年中日建交,法律学系接待了大批来自日本的学者和团体。1979年中美建交,迎来美国学者来访的高潮。1990年的立法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1991年的国际法教学讨论会;1992年的比较法国际学术研讨会,1994年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联合举办的知识产权研讨会,等等。此外,1993年在台湾大学举办了海峡两岸著作权学术研讨会,1994年在北大举办了海峡两岸知识产权研讨会。到2009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应邀参加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多达数十次。1998年,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法学院率先取消了法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划分,只设立法学专业,目的在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新型法律人才。1999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复名暨改建为北京大学法学院,专治法律教育。2004年,北大法学隆庆百年华诞,在法律全球化和中国法治事业繁荣的新时代,承载光荣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在已有雄厚实力的基础上,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法学院而努力,将步入更好更高的发展时期。 发展历程/北京大学法学院 (一)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历史最悠久。1898年在戊戌新潮中诞生的*所高等学校,后易名为北京大学的京师大学堂,从一开始就在她的专门学第三门“高等政治学”内设有法律学课程。1902年根据清政府《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的规定,在大学专门分科政治科内设法律学目。1904年1月修订大学堂章程,改大学专门分科为分科大学堂,在政法科大学堂内设法律学门。1917年,国民政府对北洋大学与北京大学进行科系调整,北洋大学改为专办工科,法科移并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工科移并北洋大学。(二)法律学门学制四年,所设课程分为两类。一类为主课,设:法律原理学、大清律例要义、中国历代刑律考、中国古公历代法制考、东西各国法制比较、各国宪法、各国民法及民事诉讼法、各国刑法及刑事诉讼法、各国商法、交涉法、泰西各国法(罗马法、英吉利法、法兰西法、德意志法)。另一类为补助课,设:各国行政机关学、全国人民财用学、国家财政学。学生读完主课和补助课,尚可随意选修其他课程。修业期满,写出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即为毕业。王家驹、程树德、芬来森(英国)、李方、王基磐、陈籙、沈觐扆、冈田朝太郎(日本)、白业棣(法国)、博德斯(法国)、震均鋆、科拔(英国)、王宝田、嵇镜、徐思允、巴和,为政法科最初的教员。(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将学款移作他用,京师大学堂处境艰难。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复又开学。教育总长蔡元培着手改革旧教育制度。5月改京师大学堂为国立北京大学校,改大学堂总监督为大学校长,以严复任之。1913年2月,改政法科为法科,以孙祥龄为学长。是年法科法律学门招新生一班。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全面改革北京大学旧制的同时,对法科也进行一系列改革。11月聘李大钊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兼为法律学门讲授社会立法;聘周家彦、左德敏、徐崇钦、黄振声、徐墀、黄右昌、陶履gōng、胡钧、马寅初、张祖训为法科本科教授;王彦祖、郭汝熙、朱锡龄、韩述组、林损、李景早、黄国聪、伦哲如、黄振华为预科教授;废政府官吏为专任教员。同时还改定了课程。年底,法律学门有本科生206人,预科生222人,成为全校大的学门。在改革法科教学制度的同时,在法律学门还设立法律学门研究所,以黄右昌为主任,聘王宠惠研究比较法律、张嘉森研究国际法、周家彦研究行政法、罗文斡研究刑法、左德敏研究保险法、康宝忠研究中国法制史、陈长乐研究美国宪法、王景歧研究中国国际关系及各种条约、徐崇钦研究商业及工厂管理法。1918年在体制上又出新举措,由黄拔声、黄右昌、梁宓、王景歧、孙孝移、雷孝敏、周家彦、康心孚、左德敏、陈介、鹏屠振、余启昌、何基鸿、组成法律学门教授会,实行教授治门。1919年旋又将法科法律学门改为法律学系,设系主任一人,由该系教授会选举产生。还将旧学制中均为必修课的各门课程,改为半为必修、半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课程,可选该系课程,亦可选他系课程。这些改革措施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思想活跃起来,经常参加新闻研究会、哲学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团体举办的学术讲座,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文化思想,投身新文化运动,参加五四爱国斗争,并组织法律研究会研讨国内外一系列重大法学问题。自此,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渐成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阵地。(四)20年代,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日趋完善,师资力量有所增强发展,但后期由于北京大学屡有变故而法律系亦因之多有变动。1924—1925年,法律学系课程已达30余门,教员人数亦有所增加。所设必修课有:民法总则、民法债权总论、民法债权各论、民法物权、民法亲属、民法继承、民事诉讼法、商法商人通例公司条例、商法商事通例票据船舶、刑法总则、刑法分则、刑事诉讼法、宪法学、行政法总论、行政法各论、外国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学原理、专门研究(以论文和译书为研究方法)。选修课有:法律哲学、社会立法论、中国法制史、罗马法、刑事政策、法院编制法、破产法、法医学、社会学、财政学总论、第二外国语。主要教员有:余qǐ昌、张孝移、王世杰、张志让、梁仁杰、左德敏、林志钧、黄右昌、陈瑾昆、石志泉、白鹏飞、李浦、燕树棠、夏勤、杜国庠、程树德、林彬、冯承均等。然而1927年7月奉系军阀张作霖政府取消北京大学,将北京的九所高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并北京大学法科到北京法政大学,称法科第二院,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复将京师大学校改为中华大学,8月16日又改为北平大学。迫于北京大学师生要求复校的强烈抗争,1929年8月南京政府恢复国立北京大学的名称,法律学系也随之恢复成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五)1930年12月,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仿照美国改革教育制度。对法学教育的改革在于:设法学院,以周炳琳为院长。法学院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法律系主任为戴修瓒。系设系务会议,由系主任及该系教授副教授组成,系主任为主席。法律学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师资颇可观。必修课:党义(王先强)、政治学概论(浦薜凤)、经济学概论(卢郁文)、心理学(樊际昌)、国文、*外国语、第二外国语、民法总则(燕树棠)、民法物编(余启昌)、民法债编总论(刘志敭)、民法债编各论(戴修瓒)、民法亲属编、民法继承编(林彬)、特种民事法(公司法、何基鸿,保险法、李浦,票据法、海船法,(戴修瓒)民事诉论法(李怀亮、石志泉)、刑事诉讼法(陈瑾昆)、刑法分则(林彬)、罗马法(赵之远)、强制执行法(于光熙)、行政法各编(白鹏飞)、国际公法(王化成)、国际私法(燕树棠)、英文法律选读(燕树棠)。选修课:中国法制史(程树德)、中国法制史专题研究(程树德)、法理学(赵之远)、社会学(许德珩)、德国法(何基鸿)、破产法(王家驹)、劳工法(何基鸿)、法医学(刘北霖)。学生学习实行学分制,每年上课至少在28周以上,四年修满132学分即为毕业。*、二学年每学期选习至多不得超过22学分,第三、四学年每学期至多不得超过18学分。学生毕业,得学士学位。1934年成立法科研究所,由院长兼主任,负责培养法学研究生。(六)1937年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奉命南迁,于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38年春旋又迁往昆明,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此间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部分师生奔赴抗日前线,部分师生编入西南联大法商学院,历时8年。法商学院由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社会学系、商学系组成。由于组成西南联大的三校中,只有北京大学有法律学系,因而联大法商学院的法律学系即为原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西南联大8年期间,法律学系主任为燕树棠。其间先后在法律学系任教的教授除燕树棠外,有戴修瓒、蔡枢衡、芮沐、费青、陈瑾昆、罗文干、张企泰、李士彤、李祖荫、章剑、马质夫、赵凤喈;副教授有林良桐。联大法律学系注重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两方面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亦注重这两者的兼顾。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逻辑、自然科学、西洋通史、哲学概论、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法学绪论、民法概论、宪法、国际公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民事诉讼法、商法、公司法、破产法、行政法、中国司法组织、中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劳工法、社会立法、法理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海商法、保险法、民事执行法、程序法、土地法、票据法、刑事政策、法医学、毕业论文。学生实行学分制,读完140学分左右方可毕业。每年招生20名左右,8年间在联大法律学系就读学生约200名,研究生3名。法律学系许多师生积极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七)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复员。北京大学重迁北平,于是年秋开学。法律学系与政治学系、经济学系合为法学院。至共和国成立,其间法律学系主任先后由法学院长周炳琳和教授冀贡泉、费青担任。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师资力量亦有加强。课程方面,增加了比较宪法、司法制度研究等。此间在法律学系先后担任教授的有:燕树棠、费青、蔡枢衡、戴修瓒、芮沐、戴剑、李士彤、黄觉非、刘志yáng、冀贡泉、李祖荫、王克勤、张忠德、赵凤喈、龚祥瑞、严景耀(兼);副教授有汪暄。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亦大大超过西南联大期间累计达600多人。处于中国革命趋于胜利前夕的法律学系师生,积极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八)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为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带来变革的曙光。法律学系对课程设置作了较大调整。设有马列主义法律理论、国家法、新刑法原理、新民法原理、宪法原理、婚姻法、国际公法、审判工作、商事法原理、犯罪学、法医学、政策与法令、苏联法律研究、名著选读、国际公法研究、国际私法、毕业论文等课程。学生除学习这些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其他系开设的一些课程。课程仍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共和国诞生前在法律系任教的教员此时多还在系任教。张志让、何思敬等教授曾来系兼课。1952年,新中国实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由著名法学家、时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钱端升教授出任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九)1954年,在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员会主任董必武的直接指导下,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得以重建。司法部教育司司长陈守一受命出任重建的法律学系*届主任。“依靠老干部,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吸收有真才实学的老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是重建法律学系的指导思想。1954年8月,法律学系新一届教职工41人在北京大学集结。他们分别来源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政法机关和北京大学。其中包括一批欧美留学归来的教授、学者。1954年9月12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教授郑重宣布法律学系重新成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设有系办公室、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国家法教研室、民法教研室、刑法教研室、资料室。1956年8月,在原有四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审判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当时法律学系办系指导思想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点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958年7月,较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1958年8月,较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都来系作过报告。法律学系教学计划从1954年至1966年前,先后共有六次较大的变化,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修改,几次教学计划的修改特点大致如下:(一)学制: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二)培养目标:开始为政法工作者、法律高级专门人才;五年制时期为法学家、政法研究人才与师资、理论研究人才。(三)法律专业课程(包括选修课),建系初期介绍苏联法学的课程略多些。1954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程中苏联课程比重较大,约有七门,中苏内容结合的课程约有六门,共十三门课,占法律专业课一半。1955年法律专业课31门,主要以讲中国内容课程为主,取消了苏联民法、刑法、诉讼法、劳动法、行政法及法院组织法。合并了苏联与人民民主国家法,将法医学改为必修,增开了国家与法的理论专题、检察监督、司法统计。1956年法律专业课27门必修课中取消了苏联国家与法的历史,苏联财政法,增加了政治学说史,我国的农业合作社法。1959年法律专业课26门课中必修课中增开了人民公社规章制度,公检法组织与任务、资产阶级国家法、国际关系史、资产阶级民商法、罗马法。1960年法律专业课19门,其中将刑法学、诉讼法、婚姻法等六门课合并为政法业务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介绍。1961年至1966年教学计划基本无多大变动,法律专业课程为21门课,增开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现代资产阶级法与批判,将刑、民法改为刑事政策与法律和民事政策与法律。重建后的法律学系*次科学讨论会,是在1955年五月四日举行。法律学系自重建系以来,每年校庆,均举办科学讨论会。许多优秀论文参加学校评选,有的参加高校评选。由于法律学科的实践性强,师生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有关法律的起草,经常出席国家机关的有关会议,并在法院审判活动中担任陪审员和律师。系主任陈守一教授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筹委会主任;民法、刑法、诉讼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十多人,担任兼职律师,多次担任重大民事、刑事案件的代理人和辩护人。1956年6月,较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有重大影响的李万铭诈骗案等,该系兼职律师都曾出庭辩护。此间对外交流活动主要是与前苏联东欧国家进行,陈守一教授等曾四次出访前东欧国家,后者也有学者多次造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从1954年到1956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每年招生120名左右,其中约半数来自在职干部。(十)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于政治运动和劳动的增多,法律学系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受到冲击。“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历史性地与法律学系师生的生活纠葛在一起,留下诸多沉重的回忆。在这一时期,教学计划中增大了劳动锻炼、实习和社会调查等方面内容的比重。学制改为五年。培养目标为“政法研究人才和师资”、“政法工作者”、“理论研究人才和师资”等。1960年将民法和刑法教研室合并为业务教研室。这十年中招生虽不曾中断但招生人数每有降低。1962年仅招生19人。本科生从1957—1966年共计招收约360人。1959年开始招收三年制研究生,至1966年共招收24人。(十一)文化革命十年中,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受到严重冲击。1970年,宣布了取消法律学系的决定。由于法律学系教职员团结一致,据理力争最终使法律学系得以保存,成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免遭解散厄运的政法院系之一。教职员基本没有分散,图书资料基本没有流失,为以后恢复教学和研究工作保存了力量。1966—1971年6年间法律学系没有招生,也没有其它形式的教学活动。1972年,一批教师在刚刚得到平反之后,即致力恢复正常的教学工作。首先开办了北京市政法、公安干部短训班,随后举办了华北五省市政法干部培训班。197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学系三十六名教职员合并到北京大学法律学系,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恢复时他们中绝大多数又回到中国人民大学。1974—1976年,法律学系连续招收三届共计150余名工农兵学员,并同时举办多期干部培训班,为恢复法学教育和法制建设作出了贡献。这期间开设的课程逐渐增多,为几届工农兵学员及干部培训班学员开设的课程已有20余门: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国家与法的理论、中国法制史、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婚姻法、劳改法、刑事侦查、国际法、法律文书等。(十二)1977年,随着正常的招生制度在全国得以恢复,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迎来新的转机;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律学系进入了大发展的新时期。在新时期,法律学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逐步得以明确;把法学教育、研究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起来,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设置先进和完备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多出优秀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多层次的法学人才,促进和发展国际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的交流,使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法学教学与法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对国家、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2009年,法律学系已成为北京大学较大的系之一。自1977年以来,先后担任法律学系主任的有陈守一、马振明、张国华、赵震江、魏振瀛、吴志攀。(十三)新时期伊始,法律学系即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中心工作之一,招回和调进一批教学骨干。从1979年起,每年开展评定职称工作。同时注意挑选毕业的博士、硕士留系任教,注意吸引在国外学有所成的博士、硕士回系、来系任教。到1998年2月,全系在编教职员112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职称的41人。在编和返聘教授中有博士生导师21人,享受*突出贡献津贴的28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24人。另外,有一批知名人士受聘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兼任教授。(十四)法律学系经常注意教学研究机构的建设。到1998年2月已设9个教研室;法学理论教研室、法律史教研室、宪法与行政法教研室、刑法与犯罪学教研室、民商法教研室、经济法教研室、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国际法教研室、诉讼法与司法鉴定学教研室。其中法学理论和国际法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重点学科;另有资料室和办公室等教学管理和教学辅助机构,先后成立了由法律学系代管或隶属于法律学系的12个研究机构;国际法研究所、经济法研究所、犯罪问题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港澳台法律研究中心、立法学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比较法与法社会学研究所、法制信息中心、劳动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税法研究中心。另设有同和律师事务所,燕园法律事务所,司法鉴定室。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这些研究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中,有的是国内所仅有的,有的是国内较先设立的。(十五)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是法律学系在新时期中发展尤快的环节。首先,就本科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来说:1979年,根据当时的急需在全国率先增设了国际法学专业,1980年又率先增设了经济法学专业,1993年再增设国际经济法学专业。这就形成一个包括法律学专业、经济法学专业、国际法学专业、国际经济法学专业在内的在国内属于尤为完整的法学专业体系。在发展专业体系的同时,法律学系的课程设置体系不断发展。经多次调整,1993年开始,本科生进校后任选专业,学满两个专业学分的可取得双专业毕业文凭。与此同时,再次修订教学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精神,加强了基础课比重。全系所开本科生专业课程已逾70门。其中全系各专业必修课17门:法理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西方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概论、合同法、刑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法律文书、律师实务与律师道德;法律学业必修课6门: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与继承法、企业法/公司法、司法鉴定学、犯罪学、劳改法;经济法学专业必修课9门:经济法总论、企业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计划法与投资法、财政法与税法、金融法/银行法、会计法与审计法、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国际法学专业必修课8门:中国外交史、国际环境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组织、海洋法、航空航天法、国际司法判例、专业外语;国际经济法专业必修课8门: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海商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经济组织、专业外语;全系各专业限制性选修课23门:现代西方法律哲学、立法学、当代西方法律思潮、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法律文化、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外国宪法、公务员法、罗马法、外国民商法、实用刑法学、青少年法学、外国刑法、刑事侦察学、刑事技术概论、法医学、保险法、中国经济立法史、司法精神病学、外国婚姻法、票据法、国际税法、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除专业课程外,还有若干门全校性公共课程。其次,就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来说:经过这些年发展,到1998年,已有12个专业36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这12个专业分别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法律学系有八个授予博士学位的专业,它们是: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史、宪法学、刑法学、国际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经济法。(十六)法律学系注意将教学与学术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鼓励教员开好课、多开课、开新课,鼓励教员钻研学术、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到1997年,全系在新时期共编撰各类高等法学教材近百部,出版学术专著一百六十余部,发表论文一千四百余篇。各类工具书60余部。教材中有30余部系由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员主持或参与国家教委、司法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材。获奖教材为:《法学基础理论》(新编本)、《宪法学概论》、《民法教程》、《民事诉讼法教程》、《国际法》、《经济法原理》等等。专著中有许多是属于*或省部级科研项目。许多教材由于编写与出版早、质量好,在法学教育界起了良好的作用。法律学系还于1978年创办了《国外法学》杂志,1988年又改刊为《中外法学》。法律学系法律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图书资料工作进行得较好的图书馆。法律学系研制的《CHINALAW电脑辅助法律研究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法律数据库,填补了国内法学领域的一项空白。由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先生捐款和国家教委拨款投资兴建的“法学楼”于1993年3月交付使用,为法律学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物质条件。(十七)培养人才是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高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模式。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具特点,但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要求学生或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在不同程度上分别掌握该专业所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从实践出发,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在学生中比例的增加,更重视社会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的培养。从1977年到1997年,共招收本科生2906人,其中除1989级至1992级本科学生因军训实行五年制外,余皆实行四年学制。从1978年到1997年,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402人,硕士研究生班约50人,博士生178人,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二百余人。自1977年以来,授予法学学士学位2418人,硕士学位887人,博士学位71人。1993年,面向全国招收已获得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35人,攻读法律课程,成为该系首批第二学士学位学生。从1993年开始,为提高在职人员的法学理论水平,推动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为国家培养较多的法律专业人才,法律学系在北京、深圳、汕头、昆明、广州、烟台等地举办硕士学位课程研修班。从1985—1988年,为较高人民检察院举办检察干部法律专修科,共培养大专层次学员600余人。1983—1989年承办经济法干部专修科,培养学员110人;1986—1990年为全国武警干部举办法律专科函授班,四年中,培养大专层次的毕业生5000人左右,并先后承担北京地区的函授教学任务及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辅导任务。1985—1990年,支持烟台大学、宁波大学等创办法律学系。1980—1993年,与北京市司法局、九三学社联合创办北京市法律业余大学。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教职员也参与了北京大学分校法律学系的创办和管理。1988至1997年,较高人民法院和国家教委决定成立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成为该中心的基地之一,每届招收学员60至70人,十年中为全国法院系统培养各类干部600余名。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87年起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到2009年已招收11届,共1800余人,其中已有400多人获学士学位;从1991年始,又在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的基础上,在香港招收民法专业、国际法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到2009年已招7届,两专业共招硕士研究生70余人,1994年首届硕士学位学生毕业,有13人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与香港树仁学院合办法律本科文凭及学位教育以及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为香港回归培养了一批法律专门人才,该项教育荣获1997年北京市普遍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荣获*教学成果二等奖。这十数年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招收学生、学员的人数、授予学位的人数培养人才的人数,大大超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总人数。(十八)法律学系还是全校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最为活跃的系之一。文化大革命以前,法律学系被列为绝密专业,对外交流活动很少。解密后,对外交往迅速发展。 学术研究/北京大学法学院 科研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还设有经济法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研究所、刑事法理论研究所、世界贸易组织法律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税法研究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法制信息中心等二十多个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每年组织许多专业的学术活动,并为研究生提供许多学术交流和研讨的机会,对法学院整体学术氛围的营造起到良好的作用。 学术交流在国际交流方面,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北京大学法学院也迅速地迈向开放的、国际化的法学院。北大法学院大力开展了海外研究与进修计划,为教员及研究生提供扩展学术视野和增进国际交流的机会。频繁而深入的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遍布海外的校友和朋友,使北京大学法学院与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法学院、法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和政府司法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友谊。北京大学法学院与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台湾、香港、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国际刑事法庭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在学者互访、合作研究、交换图书资料和信息以及互派学生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以后,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全系90%以上的教员曾赴国外或境外讲学、访问、进修,出席国际会议。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建立不同形式交流关系的有:美国的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加拿大的哥伦比亚大学等;日本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法政大学、明治大学、九州大学、名古屋大学、北海道大学、爱知大学、立命馆大学、一桥大学、新泻大学、东海大学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德国的哥延根大学、马普研究所等;法国的巴黎大学等;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以及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列宁格勒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与香港树仁学院建立了联合办学的合作关系。与香港城市理工学院香港大学以及台湾大学东吴大学进行了学术或资料交流活动。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如1985年的中日环境法学术研讨会;法学研究与法律教育的繁荣使北京大学法学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法律学人。到2009年,法学院多次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及学术活动。先后有近百人次的海外知名学者和法律专业人士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进行访问,开展学术交流和举办学术讲座,其中包括美国较高法院安东尼·肯尼迪大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大法官,哈佛大学蔡斯教授,耶鲁法学院舒瓦茨教授、被誉为GATT之父的乔治城大学法学院约翰·杰克逊教授等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们为北京大学法学院带来海外法学和实践发展的较新信息。北京大学法学院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赴海外交流访问,把中国的法学研究成果和法制建设成就引介到海外。王铁崖教授和赵理海教授分别担任联合国前南国际刑事法庭法官和海洋法法庭法官,为中国赢得了极大的荣誉。2009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每年招收来自欧、美、亚、非国家的留学生约30人。每年与美国密苏里堪萨斯法学院合作为美国法学院学生举办为期三周的“中国法律讲习班”。受香港律政司委托,每年为该司外裔政府律师进行两期大陆法律培训。2003年4月,为培训亚太地区WTO成员的高级贸易政策官员的“WTO亚太地区贸易高级培训中心”在北京大学法学院设立。 学术资源凯原楼位于成府园未名湖东侧,整座大楼包括地上的五层建筑和地下的停车场。 法律图书馆前身是法律系资料室,于1954年随着法律系的重建而成立,当时仅有工作人员2人,中外文书刊6千余册。1997年10月经系主任办公会议批准,更名为“法律图书馆”。北大法律图书馆是一个藏书比较丰富、学术气氛浓郁的专业图书馆,也是北京大学的法律文献信息中心。 全馆拥有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分布在四个楼层,采用封闭型、开架式管理;现有管理人员12人,其中4名是中、高级专业管理人员;馆内设有期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中文书库、外文书库、台·港·澳阅览室、联合国藏书处以及法学院学生学位论文收藏室等;藏书量达8万5千余册,缩微片近千张,并陆续收藏了光盘、录像带等新型载体文献。馆内藏书以法学为主、边缘学科为辅,突出学术性、理论性、力求书刊的系统与完整性。全馆有计算机62台,复印机3台,缩微阅读器2台及专用小型工作室若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科研的需要,自1996年起图书馆自动化工作已全面展开,建立了馆内局域网,1998年9月图书馆已全部实现自动化管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拥有非常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科研楼(陈明楼)、四合院及法柱广场均位于燕园东北角,紧邻风景秀丽的未名湖风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近些年来,北大法学院在国际化方面有了更大的推进,已与多所世界*大学的法学院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在欧美多个著名法学院设立联合研究机构。凯原楼学术报告厅落成于2010年9月11日,是由著名企业家廖凯原先生慷慨捐资建成。自成立以来,报告厅主要用于举办各种学术与求职讲座、各类法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学术茶会、奖助学金颁奖大会、毕业季宣讲及招聘会以及学院的一些师生集体活动等。1954年,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设立资料室,是新中国(大陆地区)法律院系中最早成立的专业图书馆,并于上个世纪90年代率先建立起电子阅览室。陈明楼坐落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学行政大楼凯原楼的东北侧。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科研楼,陈明楼的建设得到香港爱国实业家陈明先生后人的鼎力支持。四合院,位于蒋家胡同3号。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燕大教授顾颉刚1929年至1936年居住于此。1934年,顾颉刚在此筹备禹贡学会,并同时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日后学界将此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端。 办学条件/北京大学法学院 师资力量现有教授46名、院聘教授7名、副教授22名,讲师/助理教授7名;博士生导师60名。其中,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59人(从国外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3人。此外,北大法学院还从法学界与法律实务界聘请了一批高水平的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北京大学法学院是中国近现代法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1904年1月,京师大学堂修订章程,在政法科大学堂内设独立的“法律学门”。1904年由此成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诞辰之年。北大法学院学科齐全、名师云集,开展的法学教育涵盖法学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在职法硕、法学博士等多个层面。北大法学院现有学科中的刑法学、经济法学、法理学和宪法行政法学是全国重点学科。法学院现有13个硕士点、9个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法学院拥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知名学者、跨世纪的中青年学术骨干,现有在职教授42名,院聘教授7名、副教授27名,讲师9名。他们在中国法学教育、科研和立法、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之下,在北大法学院悠久法学文化传统的熏陶下,法学院的所有大学生能够接受高水平的、系统的法学教育。 院系专业北大法学院法理学是中国最早设置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北大法学理论教学科研力量雄厚,长期以来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博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硕士点有以下方向:法理学、立法学、法律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比较法学、司法制度等。陈守一、沈宗灵等老一代法理学家和朱苏力、周旺生、贺卫方等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带领北大法学理论学科始终站在我国法学理论研究的最前列。北大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已有五十年的历史,自1978年始设硕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之后又增设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港澳基本法研究方向;1989始设博士点,招收中国宪法、外国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外国行政法、港澳基本法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肖蔚云、罗豪才、姜明安等教授是我国宪法行政法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北大法学院最早在全国设立了经济法学本科专业和经济法学硕士点。1996年设立了博士点。北大经济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既有杨紫烜等老一辈经济法学者也有吴志攀、张守文、刘剑文等中青年著名学者。北大经济法学科在经济法理论、财税法、金融法、竞争法等方面,一直居全国的领先地位。 学科建设北大法学院刑法学科的刑法硕士点是中国最早的刑法硕士点之一,从1978年开始招收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北大刑法学师资力量雄厚,储槐植、张文、刘守芬等老一辈刑法学家和陈兴良等中青年教授组成的强大师资阵容为我国刑事法学理论的发展、高级刑事法制人才的培养以及立法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刑法学科在刑法理论、刑事政策和犯罪学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北大刑法博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犯罪学。刑法硕士点分为以下研究方向:中国刑法、外国刑法、刑事政策、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含监狱法)。 现任领导/北京大学法学院 行政院长:潘剑锋(全面主持工作)副院长:杨晓雷(分管行政、财务、筹资、国内合作、图书馆(行政))薛军(分管科研、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图书馆(学术资源))郭雳(分管国际交流与合作)车浩(分管教学)院长助理:粘怡佳(行政)彭錞(科研)陈一峰(外事)李媛媛(外事)刘哲玮(教学)阎天(教学) 党委书记:郭雳副书记:朴文丹、路姜男委员:车浩、朴文丹、刘燕、杨晓雷、陈瑞华、金锦萍、郭雳、常鹏翱、路姜男、潘剑锋、薛军 院务委员会主席:杨晓雷委员(34人):张守文、潘剑锋、朴文丹、王锡锌、杨晓雷、薛军、郭雳、钱明星、路姜男、殷铭、乔玉君、陈志红、张骐、徐爱国、李红海、凌斌、湛中乐、沈岿、甘培忠、肖江平、白桂梅、宋英、王慧、张智勇、葛云松、许德峰、易继明、楼建波、王新、车浩、汪建成、江溯、史诗、粘怡佳秘书:殷铭人事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潘剑锋、朱苏力、沈岿、张守文、陈兴良、陈瑞华、郭雳、饶戈平、薛军 工会主 席:钱明星副 主 席:张双根 粘怡佳组织委员:洪艳蓉宣传委员:王社坤福利委员:张 婕女工委员:黄 晨文体委员:贾薇薇 学术委员会主 席:陈兴良副主任:陈瑞华、沈 岿委 员:(以姓氏笔划为序)马怀德 朱苏力 刘凯湘 刘 燕 张守文 张 骐 贺卫方 钱明星 龚刃韧 崔建远 梁根林 潘剑锋 学位委员会主 席:潘剑锋 副主席:宋 英  委 员:郭 雳、甘培忠、汪建成、王 磊、傅郁林、徐爱国、王 慧、易继明、王 新、楼建波、薛 军 知名校友/北京大学法学院 甘雨沛先生(1907~1997):刑法学家,中国刑法学的创建者、开拓者之一,曾经受委托任陈伯达的辩护律师。芮沐先生(1908~):民法学家、经济法学家、国际经济法学家,中国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科的创始人。龚祥瑞先生(1911~1996):宪法学家、行政法学家,为西方宪政思想引入中国做出重大贡献。王铁崖先生(1913~2003):国际法学家,曾任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赵理海先生(1916~2000):国际法学家、海洋法学家,曾任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沈宗灵先生(1923~):法理学家、比较法学家,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泰斗和奠基者之一。张国华先生(1925~1995):法律史学家,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肖蔚云先生(1925~2005):宪法学家,参与1982年宪法的起草,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为“一国两制”伟大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杨春洗先生(1931~2002):刑法学家,当代中国刑法学的泰斗和奠基者之一。罗豪才先生(1935~2018):行政法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较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致公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现任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 撒贝宁先生(1976~):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

    www.law.pku.edu.cn - 2022-05-12 - 收藏
  • 东北财经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东北财经大学 东财 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成人高考 培训 夜大学

    www.84710321.com - 2022-05-07 - 收藏
  • 物料搬运机械标准信息网

    物料搬运机械标准信息网

    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按照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规划并由其批准组建的。该技术委员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指导和日常管理。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起重机械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按照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统一规划并由其批准组建的。该技术委员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领导,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指导和日常管理。全国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在起重机械专业领域内,从事全国性标准化工作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起重机械专业技术领域

    www.ncsnc.com - 2022-05-04 - 收藏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网站百科: 学校历史/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957年,学院成立,原名广东民族学院,承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任务。1977年,学校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为适应广东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师资的需求,改办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留学生,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更名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原广东机械学校、原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院2005年,广东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院。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12月5日入选*教师培养计划。 学校概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学、技校、中专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科研信息中心和工业实训中心。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2001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职业院校”(2002年),“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2004年)。同时,学院仍承担着民族高等教育的任务,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5030人。现有教职工1332人,其中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854人,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97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229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34人。有数十位教师曾获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近三年来,学院先后承担*、省级、厅级等科研项目256项,出版学术专著68部、教材91部,发表学术论文2505篇。获国家、省、部、市等各级奖励100多项。 学校设有电子与信息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教育学院、会计学院、美术学院、民族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政法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以及社会科学部、大学英语部、体育部等3个教学部和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共有63个本科专业及其方向,44个专科专业,学科覆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七大门类。面向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地招生。目前学校拥有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办学定位是: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师资。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等。 学校设有广东省工业实训中心、电气工程虚拟演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型重点实验室和高等职业技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目前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140万册、中外文报刊2000多种,已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设有高教与职教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学校的发展目标:利用我校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面向职教的师范教育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以我校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师培中心和高教职教研究中心为基地,努力凸显出“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特色,力争建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在职教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院现有普通在校生近15000人(另外二级学院近10000人)。学院设有18个教学系(其中校本部10个系,南北校区8个系)、社会科学、体育、大学英语等3个教学部。学院目前设置本科专业及其方向40个,涵盖文、理、工、经济、管理、教育、法学等7大学科门类。此外,学院还下设民族研究所、高教职教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 联系学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293号邮政编码:510665招生代码:10588办学层次:研究生、本科、专科 办学定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办学规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学、技校、中专学校培养合格的师资。是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科研信息中心和工业实训中心。学院先后被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2001年),“中央财政重点支持职业院校”(2002年),“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2004年)。同时,学院仍承担着民族高等教育的任务,继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13754人。现有教职工1338人,其中专任教师和研究人员865人,具有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11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称教师25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61人。有数十位教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近三年来,学院先后承担*、省级、厅级等科研项目259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89部,发表科研学术论文2723篇。获国家、省、部、市等各级奖励100多项。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全省各级各类中职和高职院校培养师资。先后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选定为“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院校”、“广东省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广东省中职校长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等。校园设施学校设有广东省工业实训中心、电气工程虚拟演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光机电一体化”研究型重点实验室和高等职业技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图书馆藏书246万册(含电子图书84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2000多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2万种、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22个,已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学校设有高教职教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机构。发展目标利用该校具有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予权,面向职教的师范教育和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以该校广东工业实训中心、师培中心和高教职教研究中心为基地,努力凸显出“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的办学特色,力争建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居于前列,在职教领域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多学科、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学院领导/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专业设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电子与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本专业为工商企业、事业、银行、广播通讯、政府机关、文教卫生等部门培养从事电子电气设备、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系统等方面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路、高频电路、计算机基础、C++语言、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技术、电视机原理、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制冷与空调、电子商务等。在省重点实验室—虚拟演练实验室和广东省工业实训中心接受现代专业技术训练。授予学位:工学学士。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理工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等相关学校培养专业教师,并培养目前IT行业紧缺的计算机通信专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离散数学、电路分析、通信电子线路、计算机组成原理、C++、数据结构、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网络、数字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数据与计算机通信、现代交换原理、多媒体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大量的实验实训将在省重点实验室—虚拟演练实验室、省工业中心进行。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在高(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普通中小学从事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教育等方面教学和研究,以及能在电子与信息、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外语、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C语言、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路分析、模拟电路(低频)、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硬件描述语言、通信技术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教育实习等。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为电信、移动通信、通信设备及光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等培养从事光学信息处理、光电子技术、光纤通信与传感、光电检测与自动控制、激光、红外线等光电子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专业科研、教学、工程开发或专业营销及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工程数学、大学英语、电工原理、光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电磁场理论、半导体变流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非线性光学、液晶显示材料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信息光电子学、光学检测原理与应用。大量的实验实训将在省重点实验室—虚拟演练实验室、省工业中心进行。要求学生至少拿到一个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等级技能证书才能毕业。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网络工程专业 (本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与网络通信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能从事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网络系统设计开发和集成的高层次网络工程和应用的专门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概率论及随机过程、离散数学、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协议分析、网络信息安全、网络操作系统、网站建设及应用开发技术、组网工程、Internet网高级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及应用、Java语言及面向对象技术、软件工程等。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具备企业管理系统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事业单位及政府有关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本科,非师范)本专业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公关能力,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地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法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与开发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管理系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物流中心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基础、物流采购管理、物流配送管理、物流技术学、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生产与运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管理、逆物流管理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管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员工考核理论与方法、人员素质测评技术、薪酬管理、人力资源投资分析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强烈市场意识,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及房地产经营等领域基本知识,具备企业管理能力和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和广告策划等方面的工作,尤其适合到大中型房地产开发公司和房地产中介公司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营销、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信贷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销售管理、广告学、房屋建筑学、房地产项目策划、房地产经纪、房地产估价、房地产金融、房地产法规、推销技巧、客户关系管理等。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类工商企业、物流中心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学基础、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法、人力资源管理、西方国际贸易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实务等。 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为企业、事业、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科教单位培养从事各种计算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软件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汇编语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开发、集群系统与并行算法、Internet与Intranet技术、网格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师范)本专业主要为职业中学、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专修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普通中学培养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教师。 主要课程:除修读上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同样的课程外,还修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计算机辅助教育、CAI课件制作实训、计算机教学实训等。特别加强技术师范专业技能的综合实训。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及应用软件)专业(本科)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职业中学、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专修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普通中学进行数学教学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并能在科技、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泛函分析、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基础、程序设计、数值分析、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师口语技能、CAI课件制作实训、数学教学实训等。 电子商务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为企事业、公司、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教单位培养从事电子商务的研究开发、网络设计、安全维护、经营决策和信息化工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管理信息系统、Web技术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解决方案、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法、网络经济学、物流管理、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信息安全技术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现代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系统科学和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各种信息资源管理,各种类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评价的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有:工程数学、离散数学、管理学原理、信息管理概论、统计学原理、信息组织与检索、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数据库、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技术、市场调查与信息分析、信息工程监理、电子商务、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专业主要为企事业、公司、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教单位培养兼具经营管理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基本素质和技能、从事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特别是在软件工程领域的ERP、企业信息化、软件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与测试、系统管理与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信息科学基础、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与图象处理、数值分析方法、数学模型、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化方法、控制论基础、企业资源规划(ERP)、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嵌入式程序设计、人机交互技术、信息与网络安全技术、集群系统与并行算法、网格技术、现代管理学等。 软件工程专业(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充分掌握、自觉应用软件工程规范与方法,具有软件开发工程管理和软件质量评审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能适应国内外软件产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多层次、实用型软件人才。本专业毕业生,既可以在软件工程领域从事软件系统研究、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各类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除修读上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外,还修读现代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大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过程管理CMM、统一建模语言UML、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人机交互技术、软件测试技术等。特别强调软件设计训练、算法设计训练、中间件设计训练、网络软件设计训练、大型数据库应用实训等实践实训环节及双语教学。该专业按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能在各行各业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及管理维护工作的岗位型、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外围设备维护、软件维护、数据维护、网络维护、应用开发等各方面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IT行业岗位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计算机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与信息管理、接口与通信、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常用外设与维护、多媒体系统原理与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图、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师范)本专业主要为职业高中、中专学校、技工学校、高级职业技术和各级培训中心培养从事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以及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科研、开发和管理的双师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各级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输送高级制作技术人才。主要课程: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信息处理、现代远程教育、电视编导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电脑动画设计与制作等。教育技术学(教育软件工程、非师范)专业(本科)本专业主要为教育软件研发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软件工程应用技能,德才兼备的教育软件开发技术人员。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高级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Web编程、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组织、软件测试技术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本专业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编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在各类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等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编导以及社教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学科的复合型、多功能高级专门人才。重点是培养文学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具有较强策划与制作能力的电视节目编导人才,并力求使学生做到采、编、播合一。 奖助学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5000,*志愿报考我校,高考分数在所在省公布的*批录取分数线以上者一等奖,1000,*志愿报考我校,高中阶段获省级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者二等奖,500,*志愿报考我校,高中阶段获市级(地级)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者一等奖,2000,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者二等奖,1000,获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者优秀三好学生奖学金,3000,根椐优秀学生奖学金条件,每年评定一次。三好学生奖学金,2000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800综合测评单项奖学金,5004000,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00,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1500,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金额每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1000,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由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严宽祜主席在我校设立,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位学生每年2000元3000,由景坤先生设立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每位学生3000元。3000,由一匿名人士委托羊城晚报设立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每位学生3000元。 收费标准/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1、本科学费:理工、外语类专业4300元/学年,文、经、管类专业3800元/学年,艺术类10000元/学年。 2、专科学费:理工、外语类专业5500元/学年,文、经、管类专业4500元/学年。 3、软件学院本科专业收费:8000元/学年。4、住宿费:视不同住宿环境500--1500元之间。

    zs.gpnu.edu.cn - 2022-05-04 - 收藏
共 1153 条«45678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