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
-
2024年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数据归档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
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前身在大学预科,1962年学院在预科设立了小学,1969年设立了初中,1972年设立了高中,1985年正式迁出预科,独立建校。2000年迁入学院内新建教学楼,2005年9月1日迁入新民院附中。单独建校历经20年,到1992年,附中作为学院领导下的附属单位,仍然是封闭的,与周边学校不相往来,仍然只有一个服务功能,即面向高校教职工子女,在校中小学生总共只有267人,教职工30多人。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改革开放路线的指引下,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附中坚持改革开放,开门办学,引进人才,从严管理,从严治校,逐步向内地教育标准靠拢,打破大锅饭,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坚持教书育人,德育领先,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始终坚持发展不动摇。到2005年九月附中仅中学部就有29个教学班,学生1379名,西藏学籍的学生500余人,自治区区内学生110人,教职工140人。学校先后被授予咸阳市重点中学、咸阳市文明学校、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学校、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基地、教育部教育信息资源库实验学校等。 回顾这十三年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民院附中的发展经历了跨越式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2000年为学校的原始积累阶段。民院附中位于咸阳市文汇路,周边学校林立,方圆不到五里,就有九所高中,其中省市级重点高中就有四所。1992年,身处强校如林的逆境,附中为了打造一所现代化新学校,乘着党的十四大改革开放的东风,抢抓机遇,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开门办学,从严治校,把招生对象扩大到西藏自治区农牧民及职工干部子女和属地居民子女。在自治区教育厅的亲切关怀下,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附中狠抓内部机制改革,引进内地优秀人才,遵循基础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学校规模有了长足发展。在咸阳市第一批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普九验收。 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5年为学校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发--对民院附中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倾斜,学院党委把附中的改革发展和建设列入学院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人力和物力上予以大力倾斜。2002年学校改制为院党委领导下的独立办学。2003年,我们迎来了民院布局调整、附中校园整体搬迁的历史机遇。我们抓住机遇,拓展思路,多次进藏,向自治区政府各部门汇报办学思路,我们按照“十年保先进,二十年不落后,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要求,制订了校建和配套规划,于2000年投资1160万元,建成一座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装备了实验室10常规实验室和教学设施初步达到两人一组一类学校的水平。学校规模达到了中小学35个教学班,在职的中小学教职员工编制提高到65人,中小学生规模为1800人,中小学教职工为124人,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日益提高。 第三阶段从2005年开始,附中进入最重要的提升阶段,即整体提高全员素质,继续整合师资队伍,优化教育资源,全方位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学水平,实行科学的管理,健全各项常规管理制度,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争取创办一流学校的提升阶段。在第三阶段中附中发挥优势,加快发展,依据陕西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标准和适度超前的思路,设计和实施了校园建设和设施配套工程,投资3600万元,建成两座教学楼,一座学生宿舍楼,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投入530万元,装备教室多媒体平台30个、品牌电脑220台,语音室2个,理化生实验室6个和天文台一座。投资8.5万元,完成校园绿化美化任务。两省区和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我们深感附中是“两个娘都爱的孩子”。学校领导一班人决心以最好的质量、最快的速度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以实际行动报答两省区和市各级领导对附中的厚爱。在工程建设中,大家总是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精益求精、严格把关。在设备采购中,我们坚持“广泛借鉴、货比三家、优中选优、物美价廉”的原则,其中数码生物实验室为北大德大公司出品,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数码物理力学实验室为美国德州某公司出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建造的天文台天文望远镜--400厘米,为西北第一大--天文望远镜。学校的教学现代化手段位居省内外领先水平。附中以创建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为目标,坚持外延与内涵和谐发展,全面加强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使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到2005年九月附中仅中学部就有29个教学班,学生1379名,西藏学籍的学生500余人,自治区区内学生110人,教职工140人。 在西藏自治区政府、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党委的坚定支持和领导下,在陕西省教育厅、咸阳市人民政府及市教育局的关心帮助下,乐于奉献、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民院附中分别于2005年11月10日和16日,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的通过了咸阳市重点中学和西藏自治区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为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重点高中奠定了基础。 附中为了实现由规模性发展向质量性发展的转变,提出长远规划,要进一步解决好班子建设和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专家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两大任务。 总结附中这三个发展阶段,我们初步得出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五个坚持”:①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迎难而上,在危机中创造机遇;②始终坚持以学校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坚决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以发展求生存;③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化,高标准,严要求,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④始终坚持内涵与外延同步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先有规模、后有质量,适度发展规模、始终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促发展;⑤始终坚持为西藏服务的大方向不动摇。 加快发展,是为了更好的服务。附中始终坚持为西藏服务的大方向不动摇。按照自治区政府、教育厅的明确要求,附中把办成西藏基础教育在内地的窗口学校作为己任,努力遵循学院党委确定的民院附中办学的三大服务功能。 1、坚持为本院子女服务,解除高校教职工的后顾之忧。建校20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后,学院教职工子女基本上都升入高校,学院教职工子女没有失业、待业现象,为高校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坚持为区内农牧民子女、职工干部子女服务,为西藏基础教育的发展输送人才,为西藏科技进步作贡献。附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曾在区内工作多年,许多--先后进藏锻炼、学习,对西藏人民有着浓郁的情感,了解西藏的社情,一心一意要为西藏人民服务。民院附中地处内地教育大省,无论在师资、教育理念、教育设施、教学硬件、教育信息、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较区内学校要便捷、超前,又依托了高校优良的办学环境和资源,为区内一线干部职工、农牧民提供服务是我们的本职。学校过去在规模上始终把区内藏线学籍的学生放在一定的比例上,从1998年起,接收区内的初中毕业生,高峰时期在校的区内中小学生达到1100人左右,先后成建制班在区内招收了高初中学生约500名。 为了让区内来的子女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受到更好的教育,附中在加快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强化了教育教学方面的软件建设。 ①尽千方百计,吸收咸阳当地的优秀师生,让区内学生拥有更多更好的良师益友。 ②一套向区内学生大力倾斜的管理制度,成立了宿舍管理科和区内学生教育教学部。这个教学部由主管教学的校长助理牵头,德育处主任和宿管科主任负责,代课老师全员参与,具体研究和落实区内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时解决实际问题,使区内学生的学习有了制度和组织上的有力保障。 ③德育处与宿管科、区内学生教育教学部等三个职能部门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突出民族团结教育,突出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以及唯物论、无神论的“四观”“两论”教育。组织区内学生开展参观革命圣地和名胜古迹、城乡学校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定期团课、党课制度;利用节假日为区内学生补习功课,为区内学生安排藏历年所需食品并一起欢度节日及相关活动,富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使藏汉学生相互理解,共享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④附中坚持实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每年支出1——1.5万元。学校爱心基金会吸纳社会贤达的捐赠和师生的捐款累计达十多万元,每年都有近百名贫困生享受资助;中学每年为区内农牧民子女及省市贫困学生减免学费达30万元。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丁刚教授在附中设立“丁刚基金”60000元,律师郭晓峰先生捐赠15000元,华东师范大学的退休生物教授杨绍忠女士共捐赠30000元,这些义款专门用于扶助牧区困难学生。其中杨绍忠女士写下协议,承诺如果自己有了意外,由子女继续履行扶助义务。这种以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培育爱心的人文关怀,使区内学生享有了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和努力学习的物质支柱和精神资源。 近年来,附中在先后为自治区培养数千名毕业生、七名文理科状元。2005年藏线毕业生升入三本以上的高等院校达87%,重点大学(一本)的升学率平均达到32%。学生体质明显提高,毕业生体检合格率约99%。学生体育合格率和达标率均在98%以上。2005年高考中,附中语文和文综在咸阳市区19所企事业学校中位居第二,数学英语和理综以及总平均分均位居第五。 ⑤附中坚持“交流融合”的办学思想。附中既是西藏自治区在内地的窗口,也是内地教育的理念、经验、人才输入自治区的通道,起着教育融合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附中培训了自治区多所学校的领导和教学骨干。学校先后输送4名高级教师到拉萨中学和拉萨北京中学任教,还派1名副校长到昌都教育局挂职半年,1名副主任和3名教师先后到自治区山南曲松县支援达半年以上。这些交流促进了全校教职工对自治区的社情、学情的了解,建立了感情,坚定了为西藏服务的信念,对做好区内生的教育也十分有利。 ⑥通过自治区重点中学评估验收后,从2006年起将全面面向西藏扩大招生。西藏民族学院附中利用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和优良的师资队伍,严格的管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以及附中教职工对区内的藏族学生从感情上、生活上、学习上予以极大的关怀,加快培养西藏区内学生的速度,以满足区内“十一五”期间普及高中教育的需求。 3、为属地人民群众服务,为属地的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做贡献。陕西省教育厅、咸阳市教育局对民院附中的办学予以高度的重视,把办好民院附中作为对西藏教育支援的一部分。多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民院附中倾斜。市长、副市长、省教育厅基教处负责人、咸阳市教育局领导多次视察民院附中,现场解决问题,从1998年起先后解决附中的办学困难,在贷款贴息、示范性重点中学的设备配置、师资队伍的培训、赛教、论文评审和省级重点高中的建设方面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由于民院附中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已经得到了咸阳市各界和家长的认可,由一所默默无名的子弟学校得到了社会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充分肯定。服务好了咸阳人民,也就能更好把内地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教学方法、教育信息等提供给西藏。 立足咸阳,加快发展,更好的为西藏服务,是西藏民族学院附中一贯坚持的办学方向。由于附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了三大服务功能,学校始终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如杨传堂--、丹增副--、拉巴平措副主席、孙启文副主席、杨小度副主席、吴英杰副主席、肖怀远部长、国家督学张荣杨、教育厅党组--马尔琼、厅长宋和平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了民院附中的努力和成绩,要求民院附中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学校办成自治区的一流品牌,充分发挥民院附中在自治区基础教育的窗口作用、基地作用和示范作用。 民院附中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千帆竞发的教育改革大潮,背负着千家万户的未来重托,民院附中,任重而道远。
fz.xzmy.edu.cn - 2020-07-28 - 收藏河南淮滨县人民政府网站
河南淮滨概况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淮河中上游,居黄淮海平原边缘地区,东连合肥、南望武汉、西邻信阳、北与安徽省阜阳市接壤;是一个美丽富绕的内陆县,全县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境内四面环河,淮河干流横贯中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豫东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河南淮滨悠久的历史 淮滨地域文化发源较早,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或傍水而居,从事渔猎 ;或立庐岗原,畜牧农耕,创造出淮河上游灿烂的原始文化,春秋时诞生于此的楚相孙叔敖兴修水利,整饬军务,使楚国日趋强盛,遂有“饮马黄河”,“问鼎中原”之壮举,终成一代霸业。几千年来,朝代更迭,世事沧桑,历代统治者在这块美丽富绕的土地上或设县制以巩固封疆,或立市镇以繁荣经济,或置谷仓以驻扎重兵,或设判署以安定地方,留下了一桩桩历代人民开发淮滨建设淮滨的英雄业迹。河南淮滨光荣的传统 淳朴聪慧的淮滨人民不仅具有勇敢、坚毅的性格,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秦、隋、唐、元、明、清历代农民起义的战火,都曾在这里燃烧。淮滨人民操戈奋戟,前赴后继,奋勇投入了历代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反抗封建统治的战歌。 中国--诞生后,淮滨人民的革命斗争掀开了新的一页。淮滨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部分,勤劳勇敢的淮滨人民在中国--领导下,勇敢地投身于革命斗争之中。1927年建立了淮滨第一个党支部,举行了“周黄暴动”,打响了淮滨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1934年,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以淮滨麻里店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发展红色区域,英勇出击,转战在洪、淮之间,--豫东南地委和豫皖边区地委机关先后设在淮滨,领导了南起麻城,北达阜阳,东到立煌的广大地区的革命斗争。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滨人民踊跃支前,为解放大军抢渡淮河提供了有利条件。 河南省淮滨乡镇简介 城关镇 王家岗乡 期思镇 谷堆乡 王店乡 张庄乡 栏杆镇 防胡镇 张里乡 台头乡 三空桥乡 邓湾乡 马集镇 芦集乡 赵集镇 新里镇 固城乡 河南省淮滨县政府组成部门 政府办 交通局 财政局 教体局 发-- 科技局 公安局 民政局 司法局 人事局 社保局 建设局 农业局 林业局 水利局 粮食局 审计局 环保局 卫生局 文化局 国土局 统计局 监察局 商务局 计生委 畜牧局 [河南省淮滨行政区划] [自然地理] 地理概况 | 淮滨气候 | 自然资源 | 河流湖泊 [历史概况] 历史沿革 | 文化遗产 [人口民族] 人口概况 | 人口统计 | 民族宗教 [淮滨经济] 综合实力 | 经济结构 | 基础设施 | 区域经济 | 非公有制经济 | 农村经济 | 工业经济 | 第三产业 | 固定资产投资 | 国内贸易 | 对外开放 | 金融证券 [淮滨教育] 基础教育 | 高中教育 | 职业教育 | 民办教育 [淮滨科技] 科技概况 | 科技资源 | 科研机构 | 高新技术产业 | 民营科技企业 [淮滨文化] 文化概况 | 广播影视 | 戏剧 | 音乐 | 文化艺术 [淮滨卫生] 卫生概况 | 公共卫生 | 医疗服务 [淮滨交通] 铁路 | 公路 | 航运 [风景名胜] 旅游概况 | 人文景观 | 景区景点 | 精品线路 [淮滨名人] --军事类 | 思想学术类 | 文学艺术类 | 科学技术类 [图说淮滨] 风土人情 | 自然风光
www.hbxzf.gov.cn - 2020-07-28 - 收藏广东省南雄中学
广东省南雄中学创建于1906年,至2006年刚好走过100年的历程。 据《南雄县教育志》载:“南雄直隶州知州沈之乾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道南书院改为南雄州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首任监督(相当校长)。广东省南雄中学原校址在元宝塘,即今县政府招待所。明清时为道南书院。”由此追溯,雄中渊源可前推至道南书院。道南书院,为天峰书院、凌江书院合并扩建而成。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南雄知州陈侁在小东门(今市政府、迎宾馆一带)划出地方,辟为“州学”,以教化民智,始开南雄政府办学先河。至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南雄知府江璞在“州学”之西创办大中书院(其后易名宏道书院、天峰书院)。乾隆三十一年(1765年),调任南雄知府的苏州长洲人宋淇源,积极倡议地方开明绅士捐钱捐物重修天峰、凌江两书院,并从州学划出地方给书院办学之用,使书院面积增至20多亩。 重修书院工程主要由陈清杨全权负责。此人任官资历长,工作认真负责,“勤襄厥事”,不到半年工程即全部完工。重修后的书院整合了天峰、凌江书院,建有元宝塘、培风亭、泮池和大观楼等,整个书院“规模宏敞,气象整肃”,受人称赞。宋淇源请时为朝廷大司空制府杨锡为新书院命名,杨锡便命之名为“道南书院”,并言“信足彰岭表之先声也”,而“道南”一词,即有把中原文化推及南方之意。 清代南雄人曹忄宾,,力学经史百家,热心地方教化,曾执掌于书院,任书院山长(院长),著有《四书详说》、《十三经解》,订正《古诗解》、《历代诗选随笔》、《柱峰制艺》和《天镜阁集》等。清代名宦胡定告官回乡后,主教道南书院,编纂《御篡通鉴纲目测义》,著有《双柏庐文集》。从北宋至清末,道南书院及其前身,在近千年的历史中,以讲坛和书斋为阵地,以思想和文字为手段,在南雄传承中华文明、播洒儒家文化,并在弘扬南雄地方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道南书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直隶南雄州知州沈之乾将道南书院改名为南雄州立中学堂,委分州曾淞为监督(相当于校长),是为南雄现代教育制度肇始。书院改制后,开设的课程有修身、读经、算学、词章、中外史学、图画、中外舆地、外国文、博物、物理和化学等10多门,学制4年。其时广东省南雄中学堂有教员5人,其中省高等师范学堂毕业1人;学生40人,文化素质较高,而一些中了秀才的人也来此读书深造。州立中学堂的首届毕业班有40人,他们毕业后,按《钦定学堂章程》均授予贡生出身。 民国二年(1913年),南雄州立中学堂奉命改为省立南雄中学,直属省教育厅,并取消中学堂监督,改称校长,首任校长为毕业于日本宏文书院的英德人陈泽东。民国七年(1918年),军阀混战,南北交哄,北军由江西侵入南雄,广东省南雄中学图书器具被焚毁一空,教员与学生各自奔逃,学校被迫停顿。次年,广东省南雄中学暂借城外水南的天后宫和兴隆庵续办,至民国十年(1921年)方迁回元宝塘原校舍复办。民国十三年(1924年),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为当时全省十所省立中学之一。是时,广东高师毕业生、南雄人王鸿淮任校长,把中学阶段4年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共6年,正式实行新学制。但当时只办有初中而无高中。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山大学毕业生、从化人陆傲霞出任校长,学校报请省政府拨款,开办高中师范一个班,增招初中一个班,学校班级增至5个班。翌年,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至此,省立南雄中学成为粤北地区两所省立学校之一(另一所为省立韶州师范学校),是粤北的最高学府。岁月风雨飘摇 雄中屹立不倒 省立南雄中学自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陆傲霞(从化人、中山大学毕业生)出任校长后,走上了一条不断成长和壮大的曲折之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学校也多次受到战争烽火的侵袭,虽历经沧桑,仍如屹立城区的三影古塔一样岿然不倒。 陆傲霞在任省立南雄中学校长期间,努力筹措办学经费,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并增设图书室、理化仪器室,购置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的标本、模型和图表,加强直观教学。陆傲霞十分重视体育教学。在其出任校长的第二年,每年4月25日皆举行校庆运动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广东省西北区绥靖公署在韶关举行运动会,陆傲霞与时任南雄县长姚之荣率领南雄20多名运动员(多为省立南雄中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总分第二名。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为便利初中毕业生升学,陆傲霞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一个班,并修建校舍。之后,陆傲霞校长参加--军队,清远人、中山大学毕业生梁劲继任校长。其时日寇飞机飞临南雄上空轰炸,不少飞弹落在学校附近,令师生惶惶不安,于是报请省政府迁校,获准后在承庆乡谷树塘附近的龙华寺建新校舍。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学校迁往龙华寺新校上课,校长为黄培才(龙川人,中山大学毕业)。是时,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3个班,初中3个班,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南雄沦陷,日寇肆意横行,校内器具、图书皆被焚毁殆尽。时任校长的黄云蔚(顺德人,高师毕业)率师生百余人,连夜逃往江头墟,等待省教育厅安排去处,后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日本投降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2月,省立南雄中学从上莞乡迁回南雄。因原元宝塘校舍已给县立中学用去,只得在上关帝庙(今雄州街道八一路小学)上课。后经多方交涉,县立中学在下半年退出,学校才在9月得以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黄继植(梅县人,北京大学毕业)任校长,直至新中国成立。黄继植出任校长的当年5月,省立南雄中学举行了4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 抗战胜利后,社会相对安定,学生来源扩大,省拨教育经费有所增加,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省立南雄中学已有高中4个班,初中5个班,学生310人,教职员27人,其中大学毕业18人,并有一位清朝的秀才杨学缙担任语文教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上半年,学校增至10个班,学生432人。从民国十五年(1926年)到建国前夕,23年来,省立南雄中学共培养了高、初中毕业生和师范毕业生1102人。在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成为社会杰出人物。如当年从师范班毕业的尹积昌,后来成为广东著名的雕塑家,广州市著名的五羊石雕和孙中山石雕就是出自他手的经典之作。 作为粤北最高学府的省立南雄中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为南雄,还为其他县(尤其是始兴县)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知识人才,也孕育了一批富有先进革命思想的仁人志士,成为南雄革命斗争的摇篮,并使之成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将在《百年雄中·革命篇》中详述)。运动频繁遭冲击 曲折前行迎新生 1949年9月24日,南雄解放。10月,南雄县人民政府派李树华、邓功琳、钟玉铫--接管省立南雄中学和南雄县立中学,随后两校合并成立南雄县临时联合中学,1950年定名为广东省南雄中学。当时第一校长由--南雄市委县委--、县长张尚琼兼任,第二校长由县委秘书邓事型兼任,学校日常工作由校务主任(副校长)李树华主持。当年10月,学校共招收学生288人,其中初中生219人,高中生69人;共有教师30人。高中部设在原省立南雄中学校舍(今南雄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初中部设在县立中学校舍(在今南雄市区繁荣路)。平时上课和住宿按高、初中分开,集会时则到初中部大礼堂举行。 据北江区专员公署1950年《四月份工作报告》称:“省立中学原有韶师、志锐中学、广东省南雄中学、连州中学四间。解放后,志锐中学、韶师合并为北江临时联合中学(曲江中学在内);省立南雄中学、南雄县立中学合并为南雄临时联合中学;省立连州中学、县立连师、私立燕喜中学合并为连州临时联合中学,故现在得有省校三间,共44班,教职工113人,工友29人,学生1340人”。据此可知,建国后的广东省南雄中学为省立中学。另据1954年《粤北区各县年报表》称:“学校全称:广东省南雄中学。主办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五十年代初,雄中教师较为缺乏,需到广州聘请教师,北江专署文教处和省教育厅也通过举办短期教师学习班,结业后再分派到雄中任教。当时中学的数、理、化教材采用苏联教科书的中译本,教学方面则以学习凯洛夫的教学法为主,提倡写教案和运用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1953年至1958年,“思想改造”、“整风”、“反右”等运动频繁,广东省南雄中学部分教师无故受到批斗,有7人错划为右派。1959年,该校搬迁对南雄县城东五里山办学。1960年,为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该校改进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当年该校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教研组长王朝安出席了省文教群英会。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该校。是年,因地质问题,该校课室和宿舍的墙壁不断爆裂,加上缺乏水电,需要搬回原址,但原高中部校舍已作县招待所,只能搬回初中部办学,最后只好把部份课室和宿舍建在初中部植物园内,并堵塞了一段县背街,使校园面积有所扩大。1964年南雄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该校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广东省南雄中学也不能幸免。是年下半年该校开始停课,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部分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1969年,南雄县工人宣传队进驻该校,并开展“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又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该校一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雄中搬迁后,原校址被工厂、机关等7个单位占用。1974年9月,南雄县委决定城关镇一中从飞机场(位于全安镇)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广东省南雄中学。其时共有8个教学班、18名教师和400名学生。是年11月起,在“学习屯昌,大办农场”的口号下,该校师生停课办农场,大部分时间用在“学工”、“学农”上,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该校只有一名应届毕业生和一名往届毕业生被录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秋,南雄县委、县政府把该校定为重点中学,调县教育局局长李仕仁到该校任校长,调整了领导班子,调进一批优秀教师组成教学骨干,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购置一大批图书、仪器设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1978年高考,该校共有43名学生考上大专院校,因此被首次评为韶关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之后,教学质量逐年上升。到1982年高考,该校考入大、中专院校人数达141人之多,为全韶关地区各县之冠,该校即被评为1982年广东省普通教育系统优秀集体,校长李仕仁代表学校出席了省普教系统先代会。 1980年后,该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建成两幢教学大楼,新建了3幢教师宿舍大楼,并拥有室外篮球场5个(其中两个是水泥球场),100米跑道一条,室内篮球场两个;物理、化学、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共有500多平方米,图书馆和阅览室共有200多平方米,藏书2万多册;校园总面积2308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较充实,其中有电脑25台,教学演示开出率100%,分组开出率80%。据1981年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该校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走进新时代 焕发新活力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教育战线的改革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深化。1984年,广东省南雄中学进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并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始设校长办公室、教导处和总务处。当时的领导班子由正、副校长4人和处、室正副职主任10人组成,校长李仕仁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其他成员分管各项工作。 1985年至1987年,广东省南雄中学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开展教学工作的探索和研究,总结和推广“启、读、议、讲、练”五字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和导读法,同时学习和推广黎氏最优教学法,皆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1987年,全校143名教师中,达到本科学历者39人,专科学历者82人;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时,有高级教师14人(含特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50人,二级教师25人,三级教师2人;教职工156人中有--党员43人,共青团员49人,民盟3人。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至1987年,该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生1700多人,其中高中12个班学生812人,初中14个班学生889人。教学质量逐年得到提高,从1977年至1987年10年间,该校高中毕业生被录取上大、中专达2018人(其中大学本科600人),仅1987年高考录取本科105人,专科68人,中专48人,高考平均分、录取数及升学率均居韶关市各县重点中学之首,是韶关地区(市)高考先进单位。 八十年代是广东省南雄中学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1982年、1984年全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1984年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2年、1983年省长跑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1986年市贯彻《体卫工作暂行条例》优秀学校等。 1988年后,广东省南雄中学不断发展壮大。1994年,该校被评为“韶关市一级学校”, 2002年12月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同年9月,该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行初高中剥离办学,取消初一级,停招小学毕业生,高中扩招6个班。 到2002年,广东省南雄中学校园面积增至148亩,建筑面积57289平方米,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实验楼和各种教学辅助室、功能室,配有新式电脑335台,建成了校园网,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生均图书36册,并拥有400多个座位的阅览室和各种标准的体育运动场所。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有专任教师16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46人,评为先进教师的有国家级2人,省级19人,韶关市级15人,其中2人为韶关市“名教师”,4人为省级骨干教师;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本科93人,专科73人;共有教学班51个,学生2928人,其中高中40个班2251人。 1998年至2002年,广东省南雄中学校共获得各种荣誉称号23个,教师获各种奖励44人次,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57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0人次,省级20人次,地级市27人次;教师撰写并发表在国家、省、地级市刊物上和获奖的教育教学论文50多篇。5年间,该校共培养49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1034人,其中本科591人,专科443人。 期间,广东省南雄中学校一手抓常规教学,一手抓教改教研,教学科研成绩显著。2000年至2002年,该校承担4个国家级别(中国教育学会)立项的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均取得良好效果。 1977年至2002年,李仕仁、曾灵飞、邓根松、康登松和朱兆财先后出任广东省南雄中学校长,其中李仕仁在任时间最长。历史篇:广东省南雄中学百年大事记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宋淇源任南雄知难而进府时,重修天峰书院,后与凌江书院合并称道南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道南书院改为州立广东省南雄中学堂,学制四年,学堂监督(相当于校长)曾淞。 ●民国元年(1912),广东省南雄中学堂奉广东省教育厅命令,改为省立南雄中学,首任校长为陈泽东。 ●民国七年(1918),军阀混战,北军侵入南雄,省立南雄中学图书器具焚毁一空,员生奔逃,学校停办。 ●民国八年(1919),省立南雄中学暂借永南天后宫和兴隆庵复办。 ●民国十年(1921),省立南雄中学迁回元宝塘。 ●民国十三年(1924),奉省政府令,省立南雄中学改为省立第六中学,学校实际新学制,初、高中各三年。 ●民国十四年(1925)12月,代号叫“兰芝”,后改名为--南雄特别支部在省立第六中学成立。 ●民国十六年(1927),省立第六中学学生会干部,在--南雄地方组织的领导下,配合农民自卫军诱杀反动头目、镇压国民党的改组委员,从而拉开了南雄农民暴动的序幕。 ●民国二十二年(1933),校长陆傲霞报请省拨款,开办高中师范班。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省立第六中学为省立南雄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学校报省拨款增办高中普通班。省立南雄中学成为完备的完全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学校报请省政府迁往城郊龙华寺新校上课。 ●民国三十三年(1944),日寇沦陷南雄,校长黄云蔚率师生奉令迁往河源县上莞乡上课。 ●民国三十五年(1946)2月,学校迁回南雄;7月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争执校舍;9月,迁回元宝塘继续办学。 ●民国三十七年(1948),省立南雄中学举行四十周年校庆。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省立南雄中学与南雄县立中学,合并成立南雄临时联合中学,高中部设在元宝塘(原省立南雄中学),初中部设在繁荣路(原南雄立中学)。 ●1950年,南雄临时联合中学定名为广东省南雄中学,主办机关为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 ●1951年2月,广东省南雄中学师生演出歌剧《白毛女》,配合土改运动的宣传。 ●1959年9月,广东省南雄中学搬到城东五里山办学,后因地质问题和缺乏水电,1962年又搬回原校址。 ●1960年,语文教研组评为全省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2年,南雄师范并入广东省南雄中学,1964年师范最后一届学生在广东省南雄中学毕业。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卷入广东省南雄中学,下半年开始停课,师生外出串连和在学校“打派仗”。 ●1968年,工人宣传队进驻学校,揪斗了一批教师,其中一名教师被迫害致死。 ●1970年3月,广东省南雄中学裁撤,学校教师及财产、图书、仪器等设备瓜分为三,分别搬到主田、黎口、南亩办校。 ●1974年9月,县委决定城大镇一中从飞机场搬到原雄中校址办学,复办广东省南雄中学。 ●1977年7月,广东省南雄中学恢复为县的重点中学。 ●1978年,广东省南雄中学首次评为地区的高考先进单位。 ●1981年,广东省政府文教办公室35号文通知,广东省南雄中学被定为南雄县重点中学。 ●1982年,广东省南雄中学评为广东省普教系统优秀集体。 ●1984年,广东省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1989年,广东省南雄中学被评为广东省深化改革成绩显著单位。 ●1994年,广东省南雄中学成为首批“韶关市一级学校”。 ●1999年,广东省南雄中学被评为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练标准实施办法》先进集体。 ●2001年11月3日,广东省南雄中学举行建校九十五周年庆典。 ●2002年秋季,实施办学体制改革,开始裁撤初中部。 ●2002年10月,南雄市委、市政府利用城市经营的契机,将学校周边共22900多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划拔给广东省南雄中学,使学校占地面积达到148亩。 ●2003年1月,广东省南雄中学晋升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3年10月,广东省南雄中学被授予“国家级科研教示范基地”。 ●2004年9月,学校南大门落成。 ●2005年9月,南雄市委、市政府成立“广东省南雄中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
www.nxzz.cn - 2020-07-28 - 收藏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吉林省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即原松江河林业局高级中学、抚松七中。学校始建于1981年,2003年被批准为省重点高中,2006年10月划归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更名为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学校处在抚松县松江河镇西南角,拥有全省最大的校园面积(106,260平方米),地势开阔,环境优雅。学校有教学楼、电教图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等建筑物,建筑面积10,456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多名学生就读,300多人食宿。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完全按照重点高中标准配备教学设备和辅助设施,老三室、新三室一应俱全,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线电视和监控设施,学校的教学装备水准达到了本地区一流,为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条件。建校以来,先后有50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流名牌学校,500多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为上级院校和社会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有一线教师106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46人. 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在周边地区享有良好的声誉。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常规教学管理,注重加强师德建设和教研科研工作,通过新课程实验的良好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所在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的高级中学正伴随着学校二次创业的脚步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www.cbs2g.com - 2020-07-28 - 收藏eroundtable
eroundtable——The purpose behind the Search Engine Roundtable is to report on the most interesting threads taking place at the SEM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forums. By enlisting some of the most recognized names at those forums, the Roundtable is able to not only report on these outstanding threads but also provide a synopsis that provides greater detail into those threads.In addition, all authors have the leeway to step beyond forum coverage and either take a thread topic and expand on it or bring up a concept that was not found at a thread. We occasionally have some guest authors post on specialized topics in the search engine marketing field. Very rarely will you find posts here that are not related to SEM.The mission of this site is to provide a single source for the reader to visit to locate the most interesting threads covered at the SEM forums. This will help you save valuable time clicking through the forum threads to find the true gems. In addition, most people are only active in one or two forums - this will allow for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take place between the major forums.E 国 图
forums.seroundtable.com - 2020-07-28 - 收藏洛阳市少林武术学校
洛阳市少林武术学校是专业的武术学校,优秀的武术培训学校.洛阳武术培训,就在洛阳少林武术学校.提供洛阳武术培训最优惠的价格.武术学校电话;13503798306
www.lyslwsxx.com - 2020-07-28 - 收藏长沙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12年,原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是湖南省最早的公立中学,素以名师云集,校风朴实,人才辈出而著称,毛泽东、朱镕基、周谷城、周立波、杨小凯、谭盾等蜚声中外的--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音乐家和17位“两院”院士均先后在此就读。该校现为湖南省教育厅直属的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湖南省文明单位、国家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重点中学、篮球和足球省级传统项目学校、湖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级园林式单位、长沙市花园式单位和涉外接待单位。学校占地约8万平方米,教学楼、科艺楼、图书馆、办公楼与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篮球场以及宿舍楼群遥相呼应。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基本分离,“动”、“静”结合,布局规范合理。校园内香樟成林,花木扶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四时景色宜人。学校不仅拥有配置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各科实验室、天文台、生物标本室、多媒体语音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藏书逾16万册的图书馆,还拥有集辅助教学、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视频点播等功能于一体的以太交换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学校三网(广播网、计算机网和通讯网)合一,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83个教学班,5043余名学生。该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本着“着眼长远建设,立足自己培养”的方针,“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主张“教无定法”,鼓励创新,提倡教学方法在传统的精讲多练、启发多思基础上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育人才”,调动了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业务水平,以“敬业、务本、爱生、奉献”为师德规范,先后有27人被授予“中学特级教师”殊荣。目前,该校在职中学高级教师有110余人,有150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或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在教学和教研上尽显风流。学校每年从英、美等国聘请10名左右的外教,担任口语和其它学科教学工作。该校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多年来,始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教研领路、质量第一”为宗旨,基本形成了“素质+个性,规范+创新”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教学、教研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了中学教育要注重基础性、中学管理要注重稳定性、中学教育管理要注重开放性这一宝贵的办学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学校现有“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14个,40%左右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近两年来,学校共有120多位教师在国家、省、市级赛课中获奖,公开发表、出版的教学论文或著作达500余篇(部),在国家、省、市级教学论文评比中,共300余篇论文获奖。每个学科有3至5位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有近30余人在省、市各学科专业学会担任正、副理事长或秘书长。学校坚持树德育人,严谨治学,教育学生“学习求知、学习健体、学习做人”,使学生解放身心,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大批合格毕业生。树立了“看基础、看素质、看后劲、看发展,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任,给学生一张永恒的人生通行主”的办学理念,既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重视发展学生个性,优秀学生大量涌现。近10年来,学校先后有160余名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获奖,在国际中学生5个学科的奥林匹克竞赛--夺得32枚奖牌,奖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每年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达100%,高考一流大学升学率均在85%以上,其中每年都有2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在高三保送生制度改革的情况下,我校每年仍有30多名优秀毕业生保送进入一流大学深造,保送生人数居全省第一。历届一中毕业生均以综合素质好、发展后劲足的整体形象而名扬国内高校,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此外,学校每年还有300余名学生在全国及省、市各类书法、舞蹈、器乐、作文、摄影比赛中获奖。近两年来,在体育竞赛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共培养了1名国家级运动健将,6名国家一级运动员、41名国家二级运动员,向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了36名优秀体育人才。校男篮和足球队多次蝉联省、市冠军,田径队成绩一直稳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www.hnfms.com.cn - 2020-07-28 - 收藏湖北省团风中学
湖北省团风中学创办于1951年,是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为黄冈市示范高中。团风中学位于团风县县城,东临古城黄州,西接大都市武汉。校园占地面积130余亩,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绿树掩映、特色显著、幽雅宜人。教育教学设施齐全,理化生、劳技、计算机、语言、音乐、美术等科学实验室及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期刊200余种;教学楼、科技楼、行政楼、综合楼、学生公寓、教工宿舍楼及标准塑胶运动场等设施给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5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研之风蔚然。在岗教职工234人,专任教师198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9人,有8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3人被评为省、市“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0余人;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近五年来在市级以上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奖者达100余人次,每年有十多名教师参加全国各地讲学活动。学校形成“让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秉承“勤奋、严谨、求真、创新”的校训,形成“虚心、笃学、务实、奋进”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在黄冈市一直处于前列。近五年来,学校向高校输送本科生近4000人,30名学生被清华、北大、中国科大等著名学府录取,先后有300余名学生获国家、级、市级学科竞赛奖励。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规范办学的典范。科学的管理、优良的校风、优异的成绩,赢得社会普遍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学校群体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黄冈市最佳文明单位”,是中央教科院确定的“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实验基地”。 前进中的团风中学,举“素质教育”之旗帜,走“创新发展”之道路,只争朝夕,与时俱进,正朝着品位高、特色明、现代化的省级示范学校迈进!
www.hbtfzx.com - 2020-07-28 - 收藏郴州信息港
郴州信息港,郴州最大的门户网站,供求,二手,电影,论坛,信息,旅游,电信,房产,黄页只要你是郴州人,你就要上郴州信息港,这里有最新的求职招聘、二手信息、房屋、矿业等信息,你需要的信息可以在上面一网打尽,获取最近的信息就上郴州信息港郴州信息港快捷导航服务由百万站会员精心整理提供,网站评分为23。截至目前为止,郴州信息港在百万站的浏览总次数是26925,其中有8名网友极力推荐了该网站,4名网友评论了该网站。总的来说,郴州信息港是一家早期的湖南网站目录(地方门户)网站。
www.0735.com.cn - 2020-07-28 - 收藏青岛e物流网
青岛e物流网是定位于青岛港的专业物流信息平台。网站平台依托青岛港口优势,一心为青岛的物流行业及外贸行业精心服务,免费提供简洁、快速的信息服务,是目前青岛港最佳物流网交易平台。平台取名叫“青岛e物流网”主要有一下几层含义:1、Easy,易学易用是本网站重要的服务理念之一,我们力求做到尽量简单以方便用户;2、Express,信息更新快捷及时是我们另一重要服务理念,也是我们的目标;3、Earn,让所有用户在本网站有所收获是我们的愿望,相信也会成为事实;4、Electronic Transactions,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电子交易,为用户服务到位。E-mail:qdewl@163.com
www.qdewl.com - 2020-07-28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福州小程序开发
福州好小蚁科技提供专业的微信小程序开发、软件定制、手机APP开发、网站开发等高端定制外包服务,价格美丽,服务周到.一对一项目对接,不满意退全款!预约电话:13107632710 胡小春!福州好小蚁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福州网站app等技术开发优秀网络公司。
www.fzant.com世界时间网
世界时间网为您提供世界各地精准时间,北京时间校准器,标准时间,世界各地时间与北京时间对比,时间换算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top.cnzzla.com/time科技镇
科技镇 | 关注科技、娱乐、人文、生活!
www.kejizhen.com天气特蓝网
天气特蓝网可以查询全国3259个城区一周天气预报、未来十五天天气预报,及时准确发布中央气象台天气信息,末来十五天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查询一周15天的查询气象报告,并且为用户提供生活指数、健康指数、交通指数、旅游指数,及各类天气预报资讯。
tianqitelan.com国外网址导航
西瓜屋网站大全是一个综合性全球网址导航,收录分享和推荐国内国外知名、实用、高质量的网站,包含优秀的企业网址导航、企业黄页大全、分类目录提交等优秀网站大全!
www.xgt5.com